【夜里挑灯看剑原文】“夜里挑灯看剑”出自南宋词人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该词中的名句。这句诗描绘了作者在深夜独自一人,点燃灯烛,凝视手中的宝剑,内心充满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与悲愤。它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感叹,也反映了当时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主战派不得重用的社会现实。
以下是对“夜里挑灯看剑”这一诗句的详细解析与总结:
一、原文出处
词牌名:破阵子
作者:辛弃疾(南宋)
原句:
>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二、诗句解析
词语 | 含义 | 情感/意境 |
夜里 | 深夜时分,象征孤独与沉思 | 表达内心的孤寂与无奈 |
挑灯 | 点燃灯火,表示专注与执着 | 显示出对理想的坚持 |
看剑 | 凝视宝剑,象征英雄气概与报国志向 | 表达壮志难酬的悲愤 |
原文整体 | 描写作者在深夜独自回忆军旅生活,渴望为国效力 | 抒发壮志未酬的忧愤与不甘 |
三、历史背景与情感表达
辛弃疾一生致力于北伐抗金,但因主和派当权,始终未能实现抱负。这首词是他写给好友陈亮的,借酒抒怀,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与自身功业未成的感慨。“夜里挑灯看剑”正是这种情感的集中体现。
四、艺术特色
1. 意象鲜明:通过“挑灯”、“看剑”等动作,塑造出一个孤傲而坚定的英雄形象。
2. 情感真挚:全词情感深沉,既有豪迈也有哀婉,体现了辛弃疾词风的典型特点。
3. 结构紧凑:从回忆到现实,层层递进,结尾“可怜白发生”令人唏嘘。
五、总结
“夜里挑灯看剑”是辛弃疾词作中极具代表性的句子,不仅展现了他作为一位爱国将领的豪情壮志,也反映出他在现实中遭遇的挫折与无奈。这句诗以其深刻的情感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经典之作。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
诗句 | 夜里挑灯看剑 |
意境 | 孤独、沉思、壮志未酬 |
情感 | 悲愤、无奈、执着 |
艺术特色 | 意象鲜明、情感真挚、结构紧凑 |
历史背景 | 南宋时期,主和派掌权,辛弃疾壮志难酬 |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夜里挑灯看剑”不仅是一句简单的诗句,更是一个时代精神的缩影,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