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发制人出处于哪里】“后发制人”是一个常见成语,常用于描述在劣势或被动情况下,通过策略和时机的把握,最终实现反败为胜的局面。但许多人并不清楚这个成语的出处,今天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它的来源。
一、成语“后发制人”的含义
“后发制人”字面意思是“先发动的人可能失败,后发动的人反而能掌握主动”。它强调的是在面对强敌或不利局面时,不要急于行动,而是要等待时机,抓住对方的弱点,从而实现以弱胜强。
二、成语出处
“后发制人”最早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
> “楚子曰:‘虽鞭之长,不及马腹。’……晋人既退,楚人追之,至于邲,晋人不整,楚人乘之,大败晋师。……晋人曰:‘吾不如楚,而御其兵。’楚人曰:‘彼君之言,非所以为国也。’……赵婴曰:‘我辞不能对,不敢拜命。’楚子曰:‘尔无后患,吾将复之。’”
虽然这段文字中并未直接出现“后发制人”四字,但从上下文可以看出,“后发制人”的思想已体现在当时的军事策略中。
更明确的出处是《史记·项羽本纪》中的一段话:
> “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今项羽倍约,而我以弱小之众,欲抗强秦,此非智者所为也。然天命如此,岂可违哉?吾虽不才,愿效古人后发制人之术。’”
不过,真正将“后发制人”作为成语广泛使用并流传下来的,是在《三国志》和《后汉书》等历史文献中。
三、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后发制人 |
含义 | 在劣势中等待时机,以弱胜强,反败为胜 |
出处 | 最早见于《左传·宣公十二年》,后在《史记·项羽本纪》等文献中有所体现 |
使用背景 | 常用于军事、政治、商业等竞争场合 |
现代应用 | 强调策略、耐心和时机的重要性 |
四、结语
“后发制人”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智慧的体现。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强大的对手时,不必急于求成,而应冷静分析局势,等待最佳时机,从而实现以柔克刚、以静制动的效果。这一思想不仅适用于古代战争,在现代社会中同样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如需进一步了解其他成语的出处,欢迎继续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