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嗟来之食的意思是什么】“嗟来之食”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古代典故,常用来形容用轻蔑、侮辱的方式施舍给他人食物。这个成语带有强烈的贬义,强调了施舍者的傲慢与受施者的尊严之间的对比。
一、成语释义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嗟来之食 |
拼音 | jiē lái zhī shí |
出处 | 《礼记·檀弓下》:“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 |
含义 | 用轻蔑的语气给予的食物,比喻不尊重他人的施舍或恩惠 |
用法 | 多用于批评那些以高高在上态度给予帮助的人 |
近义词 | 空头支票、不屑一顾、强人所难 |
反义词 | 心甘情愿、真诚相助、雪中送炭 |
二、成语故事
据《礼记·檀弓下》记载,齐国发生大饥荒,有人在路边准备食物,等待饥饿的人来吃。一位饿汉走来,黔敖端着饭,拿着水,一边递一边说:“嗟!来食!”意思是“喂,来吃吧!”饿汉听了,愤怒地拒绝了,并说:“我就是因为不吃这种嗟来之食才饿到这种地步的。”后来,他宁愿饿死也不接受这种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这个故事体现了对尊严的重视,也警示人们在施予帮助时应保持尊重,避免伤害对方的自尊心。
三、使用场景
- 日常交流:当某人以居高临下的态度提供帮助时,可以用“嗟来之食”来形容其行为。
- 文学作品:常用于描写人物性格或社会现象,表达对某些行为的批判。
- 教育意义:可用于教导他人,在帮助他人时要讲究方式和态度,避免让对方感到被轻视。
四、总结
“嗟来之食”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文化观念的体现。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善意应该是平等、尊重的,而不是带着优越感或轻蔑的态度。在现代社会中,无论是在人际交往还是公共事务中,都应该避免“嗟来之食”式的施舍,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互相尊重。
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成语或历史典故,欢迎继续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