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弓之鸟的基础解释】“伤弓之鸟”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战国策·楚策四》。这个成语用来比喻曾经受过惊吓或伤害的人,即使在危险已经过去之后,仍然心有余悸,对类似的情境感到极度恐惧和戒备。
成语来源
故事讲述的是:一只鸟原本飞得很高,后来被弓箭射中了翅膀,受伤后落到了地上。虽然它后来恢复了健康,但每当听到弓弦的声音,就会吓得不敢动弹,甚至惊恐地飞走。这说明这只鸟因为曾经受过伤害,对类似的威胁产生了强烈的恐惧反应。
基础解释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伤弓之鸟 |
出处 | 《战国策·楚策四》 |
字面意思 | 被弓箭射伤的鸟 |
比喻意义 | 曾经受过伤害或惊吓的人,对类似情境仍心存恐惧 |
使用场景 | 形容人因过往经历而产生过度警觉或恐惧心理 |
近义词 | 心有余悸、惊弓之鸟、草木皆兵 |
反义词 | 镇定自若、泰然处之、从容不迫 |
实际应用与理解
在现实生活中,“伤弓之鸟”常用于描述那些因为过去的创伤或失败而对某些事物特别敏感的人。例如:
- 一个人曾经在公开演讲中出丑,之后即使面对轻松的场合也会紧张不安。
- 一个孩子小时候被狗咬过,长大后看到狗就害怕,甚至不敢靠近。
这种心理状态并非没有道理,而是人类自我保护机制的一种体现。但有时,过度的警惕反而会影响正常生活和人际关系。
小结
“伤弓之鸟”不仅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更是一种对人类心理状态的深刻描绘。它提醒我们,经历过痛苦的人往往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来恢复信心和安全感。理解和包容这些人的恐惧,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