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地方规章】地方规章是地方政府根据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在其法定权限范围内,为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具体事务而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它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但效力层级低于法律和行政法规。
一、
地方规章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根据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实际情况,依法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它们主要用于解决地方性、具体性问题,如城市管理、环境保护、社会治安等。
地方规章的制定必须遵循法定程序,不得与上位法相抵触,并且需要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地方规章在本行政区域内有效,是地方治理的重要工具之一。
二、表格形式展示
项目 | 内容 |
定义 | 地方规章是地方政府根据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在其法定权限内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
制定主体 |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设区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 |
法律依据 | 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等。 |
适用范围 | 本行政区域内,涉及地方性事务的管理。 |
效力层级 | 低于法律、行政法规,高于地方性法规(如省级人大制定的地方性法规)。 |
制定程序 | 由政府有关部门起草,经政府常务会议或全体会议审议通过,报上级机关备案。 |
内容特点 | 具体、操作性强,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
备案要求 | 制定后需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接受监督。 |
与上位法关系 | 不得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 |
通过以上总结和表格,可以清晰了解“什么是地方规章”的基本概念、制定主体、法律依据及适用范围等内容,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地方规章在国家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