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鸣狗盗的故事简述】“鸡鸣狗盗”是一个源自《史记·孟尝君列传》的成语,用来形容人虽有小技,但不足以成大器。这个成语背后有一个关于战国时期齐国贵族孟尝君及其门客的故事。
孟尝君是齐国著名的贵族,以好客著称,门下有三千食客。其中有一位名叫冯谖的门客,他看似无能,却在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作用。故事中,“鸡鸣狗盗”指的是两位门客分别通过模仿鸡叫骗开城门、偷盗狗皮混入宫中,帮助孟尝君逃离险境。
虽然这两人只是具备小技能的人,但在危急时刻却起到了关键作用,因此后人用“鸡鸣狗盗”来形容那些虽非大才,却能在特定情况下发挥特殊作用的人。
故事简要总结:
项目 | 内容 |
故事出处 | 《史记·孟尝君列传》 |
主角 | 孟尝君、冯谖、鸡鸣者、狗盗者 |
背景 | 战国时期,齐国贵族孟尝君门下有众多门客 |
故事梗概 | 孟尝君被秦王囚禁,其门客中有人通过模仿鸡叫骗开城门,有人偷狗皮混入宫中,最终助其逃脱 |
成语含义 | 形容人虽有小技,但不足以为大用 |
延伸意义 | 强调人才应有大才,而非仅凭小聪明 |
这个故事不仅展现了古代士人的智慧与机变,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人才”的多元看法。虽然“鸡鸣狗盗”常带有贬义,但在特定情境下,这些“小技”也可能成为救命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