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辟入里历史典故】“鞭辟入里”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后汉书·王符传》。原意是用鞭子抽打到皮肉的深处,比喻分析问题非常深刻、透彻,能够直击事物的本质。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的分析能力或言论具有高度的洞察力和深度。
一、成语释义
词语 | 含义 |
鞭辟 | 用鞭子抽打 |
入里 | 进入皮肉内部 |
鞭辟入里 | 比喻分析问题深入、透彻,直达本质 |
二、出处与演变
出处 | 《后汉书·王符传》 |
原文 | “其言之也,鞭辟入里。” |
意思 | 王符的言论非常深刻,能够直指问题的核心。 |
后世使用 | 多用于形容文章、演讲、分析等内容具有深度和说服力。 |
三、典型用法示例
句子 | 说明 |
他的分析鞭辟入里,让人耳目一新。 | 表达对某人分析能力的高度认可。 |
这篇文章鞭辟入里,揭示了社会现象的根源。 | 强调文章内容深刻,触及问题本质。 |
老师讲课鞭辟入里,同学们受益匪浅。 | 形容教学内容深入浅出,富有启发性。 |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别 | 词语 |
近义词 | 切中要害、一针见血、入木三分 |
反义词 | 浮光掠影、浅尝辄止、隔靴搔痒 |
五、文化意义与现实应用
“鞭辟入里”不仅是语言表达中的一个高级词汇,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表达风格的体现。在现代社会中,无论是学术研究、新闻评论还是日常交流,具备“鞭辟入里”的能力都显得尤为重要。它意味着一个人不仅能看到表象,还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从而做出更为准确的判断和决策。
总结
“鞭辟入里”这一成语源自古代文献,寓意深刻,强调分析问题的深度与准确性。在现代语境中,它被广泛应用于文学、教育、政治等多个领域,象征着一种理性思考和精准表达的能力。掌握并运用这一成语,有助于提升语言表达的层次感和思想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