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垆卖酒是谁的典故】“垆卖酒”是一个源自古代的典故,常用来形容在酒肆中卖酒的情景,也暗含了某种历史人物或故事的影子。这一典故最早出现在《史记》等古籍中,与一位著名的历史人物有关。
一、
“垆卖酒”这一说法最早出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讲的是西汉时期的文学家司马相如和其妻子卓文君的故事。相传司马相如因贫困,在成都一家酒肆中当垆(即站在酒坛旁卖酒),而他的妻子卓文君则在店内陪酒。两人虽然身处低谷,但情深意重,后来终成佳话。
因此,“垆卖酒”不仅指卖酒的行为,更象征着一段浪漫而坚韧的爱情故事,也体现了古代文人虽处逆境仍不失风骨的精神。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典故出处 |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
涉及人物 | 司马相如、卓文君 |
典故内容 | 司马相如在酒肆中当垆卖酒,卓文君陪酒,后二人结为夫妻 |
典故含义 | 象征爱情与坚韧,体现文人风骨 |
后世影响 | 成为文学中描写爱情与逆境的经典题材 |
相关诗句 | “文君当垆,相如涤器”(《西京杂记》) |
三、补充说明
“垆卖酒”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生活的写实,也反映了古代士人的生活状态。司马相如虽出身寒微,但才华横溢,最终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文采赢得了尊重。这段故事也被后人广泛传颂,成为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此外,“当垆卖酒”也成为后世文人表达自身处境的一种比喻,常用于诗词中,借以抒发对人生际遇的感慨。
通过这个典故,我们不仅能了解古代的文化背景,也能感受到那段历史中蕴含的情感与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