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聋振聩怎么造句】“发聋振聩”是一个成语,原意是声音大得让耳聋的人也能听见,比喻语言或言论非常有力,能唤醒糊涂的人,使人警觉。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那些有震撼力、能够引起深刻反思的话语或行为。
在日常使用中,“发聋振聩”多用于书面语,尤其在评论、文章、演讲等场合中,用来强调某句话或某个观点具有强烈的冲击力和启发性。
一、总结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发聋振聩 |
| 出处 | 源自《庄子·齐物论》:“其声可闻于千里之外,发聋振聩。” |
| 含义 | 比喻语言或言论非常有力,能唤醒糊涂的人,使人警觉。 |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形容有震撼力、启发性的言论或行为。 |
| 近义词 | 震耳欲聋、振聋发聩、醍醐灌顶 |
| 反义词 | 无声无息、平淡无奇、不痛不痒 |
二、造句示例
| 句子 | 说明 |
| 他的一番发言真是发聋振聩,让在场的每个人都重新思考了自己的立场。 | 表达了说话内容极具震撼力,引发深思。 |
| 这部电影通过真实的故事,发聋振聩地揭示了社会问题。 | 强调影片内容对观众的强烈冲击。 |
| 她的演讲发聋振聩,不仅打动了听众,也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讨论。 | 突出演讲的影响力和启发性。 |
|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真正发聋振聩的声音越来越少。 | 表达对现实社会中缺乏深刻思想的感慨。 |
| 这篇文章发聋振聩,让人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 | 强调文章内容对读者的启发作用。 |
三、使用建议
- “发聋振聩”虽然表达有力,但不宜频繁使用,以免显得夸张。
- 更适合用于正式场合或文学作品中,口语中较少使用。
- 使用时要注意语境,确保句子逻辑通顺,避免生搬硬套。
总之,“发聋振聩”是一个富有表现力的成语,恰当使用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表达更加生动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