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7 月 31 日发表在《PLOS ONE》杂志上的一项研究中,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和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海洋生物学家首次洞察到了珊瑚“白化”对压力的反应,利用成像技术精确定位了毛伊岛附近多次白化事件后的珊瑚存活率。
由斯克里普斯海洋学史密斯实验室领导的一组研究人员利用毛伊岛的珊瑚礁 3D 模型的时间序列,追踪了 2014 年至 2021 年期间 1,832 个珊瑚群落的白化反应。这七年的数据集逐年提供了珊瑚礁的详细图像,使团队能够通过 2015 年和 2019 年发生的连续白化事件识别珊瑚生长和存活的模式。
研究人员旨在区分两个不同的过程:自然选择(一个珊瑚群中只有最耐寒的珊瑚才能生存)和适应(随着时间的推移,单个珊瑚在暴露于热应力后会变得更具耐热性)。
虽然在研究期间一些珊瑚白化并死亡,但在两次白化事件中幸存下来的珊瑚显示出令人鼓舞的恢复迹象。在这些幸存者中,研究人员发现几乎没有证据表明白化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响珊瑚的生长。这一意外发现有可能为珊瑚礁保护和修复方法提供参考。
“这是首次使用此类时间序列来观察多次珊瑚白化事件以及适应和选择过程如何进行的研究之一,”主要作者奥里恩·麦卡锡 (Orion McCarthy) 说道,他是斯克里普斯海洋学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并以博士生身份进行了这项研究。
“我们发现较老的珊瑚更有可能在多次白化事件中幸存下来,可以成为珊瑚修复的良好外植体来源。”
由于气候变化导致海洋变暖,珊瑚礁面临白化现象的威胁。这些长期变暖现象给珊瑚带来压力,并可能最终导致其死亡,但有些珊瑚却幸存了下来。全球各地的研究人员正在努力了解某些珊瑚比其他珊瑚更具弹性的原因,以便为珊瑚修复项目提供参考。
在长期的海洋变暖事件中,受到压力的珊瑚会排出其组织内的有益藻类。这会导致珊瑚变白并“褪色”。